当前的位置是:主页 >> 财经新闻

掏羊锅_掏羊锅

2024-05-26

浏览量:

那年在抖音上认识了一位小姐姐,聊了好几年。突然有一天她说“见个面吧”。犹豫了一下,还是答应了,既是礼貌,也是期待。正是冬季,吃羊肉的季节,于是就约在了葛巷村吃羊锅…… 以上这段文字纯粹玩一把网上的“钓鱼文案”,逗大家一乐。下面才是正题。 葛巷村,位于杭州余杭区,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。不过,说起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却很响亮“羊锅村”,至少在我们杭州一带的美食界很出名。冬天一到,“掏羊锅”的季节就到了,杭城一带的老饕们自然就会想到这个地方。 葛巷村位于老余杭西溪湿地一带,周围河叉众多,草滩茂盛。旧时农闲的时候,家家户户都会养一两头羊,也算搞搞副业补贴家用。养大的羊是不舍得自己吃的,过年过节杀白,肉去市场上卖掉换钱。剩下的羊头、羊尾、羊脚及下水卖不出去,又舍不得扔掉,那就炖个砂锅自己吃或亲戚朋友聚餐。说到底,“掏羊锅”本来的面目实际上就是一锅羊杂碎汤吧,由于吃的时候要不断地用筷子或勺子在汤水里掏,因此得名。它的味道自然鲜美,但上不了什么台面。这就像当年的重庆火锅,基本上属于穷苦人家的民间野食的,并非什么山珍海味。 由于在食界的地位不高,加上每家每户养的羊本就不多(虽然说当地河滩荒草不少,但毕竟不是大草原,资源有限,并不适合大规模养殖,每家每户养个一二只己经是自然环境容积的极限),所以,“掏羊锅”其实一直都局限于老余杭一带村落的狭小范围之内,甚至很多杭州其他地区的人也并不一定知晓(严重怀疑“掏羊锅”这名字也后来商业运作需要才取的名字)。可谓“酒香巷子深”,亦或者以旧时的价值标准,更本就算不上“香”吧。 当然,时代不同了,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在饮食上的猎奇心态越来越重,不断追求小众化的、冷门的饮食种类,反过来把这些小众化的种类普及成了大众化的种类。很多以前的草根饮食迅速成为网红热门,譬如小龙虾、火锅、小海鲜、鸡架子……当然也包括“掏羊锅”。“掏羊锅”红了,自然也影响了葛巷村村民的经济生活。几乎家家户户都开起了“掏羊锅”的饭店,一到冬天你得提前预约,否则订不到位子了,也可看出生意之火爆。当然,从农家的家常饮食到流水席的商业化餐饮,不论老板有多实在、多用心,有些东西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。例如,原来的羊是农户自家散养的,现在都是从湖州一带采购而来的山羊。我特意在村子里转了一圈,没找到一只自养的活山。也就是说,“羊锅村”己经不养羊了,却还在做“掏羊锅”的生意,理论上说来农俗餐饮文化的根己经没有了,人们更多只是看在“羊锅村”这块牌子份上到此打卡而已,吃过了,聊以自慰,仅此而已。这就像现在邮票,信都没人写了,国家却还在发行邮票,事物存在的根其实己经不在了,感觉起来就有点名不正,言不顺的味道了。 现在的葛巷村已经拆迁了。也就是说老余杭的“老羊锅村”己经不存在了。而新的“羊锅村”在仓前街道苕溪村(行政村)的马家自然村。我想,搬家过后,“掏羊锅”的原汁原味性会更差一些了吧。不过一锅杂碎汤,哪里吃不到?没有背后民俗文化的加持,谁会特意大老远跑一趟吃这一锅汤?就像是茅台酒厂如果搬离茅台镇,还是那个配方,还是那个味道,但它还是茅台酒吗? 我们常说“不忘初心”,“掏羊锅”的初心是什么?我想应该就是“勤劳、俭朴、艰苦奋斗”吧。那个时代的特殊饮食背后,可能都能看到这一传统优秀品质吧,例如菜团子、猪油酱油拌饭……时势变迁,“掏羊锅”存在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己经逐渐消失,其慢慢地失去农家本真气质,从而变成商业化餐饮的流水线的味道肯定是必然的结果,最后也就剩下“掏羊锅”这个名称让人凭吊回忆,吃得味道如何己经不那么重要了。 最后,发一组老“羊锅村”的老照片吧。为了那曾经记忆中的美味和情怀,干一杯吧。


掏羊锅


掏羊锅


掏羊锅


掏羊锅


掏羊锅


掏羊锅


掏羊锅

标签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