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的位置是:主页 >> 财经新闻

上川镇(古朴小村边墙石 俗雅静谧有故事)

2024-06-02

浏览量:

静谧小村边墙石,

远离繁华鲜人知。

龙山脉动祥瑞生,

客来慨叹结缘迟。

在绵延数十公里的秦王川北端,有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落——边墙石。(秦王川,兰州新区所在地。边墙石,原属永登县古山乡,现归兰州新区上川镇管辖)

古朴小村边墙石 俗雅静谧有故事

地名因石而起,沿用至今,朴实无华。认真去探究,名字却彰显出命名者的智慧,有一定的寓意在里面。然而,“边墙石”究竟因哪山哪石而来,说法不一,似无定论。现有两种传说,好像都印证着“边墙石”由来的可能性。

传说一:村子北边,有一道由西向东的乌鞘岭余脉,绵延数千米,平均高度二百米左右。虽不墨黛云烟、层峦叠翠,但也淳厚自然、坚韧挺拔,将整个村子尽揽怀中。山与山之间,由于雨水的冲刷和岁月的洗礼,形成五沟两峡数湾。其中,中段的大石头湾拔地而起,离地三百米,直插苍穹。山脊阳面凸显一道高丈余的岩石,长约一百五十米,宽三、五米不等,崖壁㞳峭,犹如斧削,恰似一堵天然的石墙,将南面的秦王川和北面的景泰县分隔开来。如果这是两个邻国,山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,彼此不敢冒犯。山势雄奇峻美,若逢春和景明、风调雨顺,沟壑山涧,荆棘丛生、芳草萋萋;丘陵岩缝,野韭、砂葱,翠露欲滴,郁郁葱葱;满山遍野,山丹花、喇叭花、馒头花竞相绽放,争奇斗艳。崖间山羊觅食,草荫野兔纳凉,鸟语花香、蝶飞蜂舞。给人一种“人在山涧走,似入画中行”的惬意。如果这道岩石处在村子入口,上刻“边墙石”三字,巧夺天工,这不就是小村落最贴切的标签吗?

古朴小村边墙石 俗雅静谧有故事

大石头湾

传说二:距大石头湾以南约一千米,就是村民居住区,有一道白里透着暗红的石灰岩从地下伸出来,由西向东南凹凸有致,迤逦而动。这条岩石最宽处不足十米,长约一千五百米,最高处距地平面百米左右,最低处在地平面以下,犹如一条巨龙,护佑着这块祥和而宁静的土地。村民们称她为龙脉山。龙尾在西,盛夏,荆棘丛生,绿叶黄花,使龙脉山充满了生机;龙头有眼有口,活灵活现,在东南的尽头,望着一洼泉水,经历着风霜雨雪的浸润,诉说着千百年的岁月沧桑。龙姿蜿蜒起伏,给人一种“青龙要入海,展躯欲腾跃”的感觉。“边墙石”之名由此而来也是名副其实。

古朴小村边墙石 俗雅静谧有故事

龙脉山

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”。龙脉山的腰部,有一块平地,位置恰在村子的正北中轴线上,面对文山——焦家大山。不知何时,有仙人出,精通阴阳,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,明嘉靖年间在此建了一座龙王庙。龙脉山建龙王庙,一脉相承。庙宇坐北朝南,青砖青瓦,红基红柱,气势恢宏,雕梁画栋。正殿绘有东海、西海、南海、北海诸龙王的画像,神态各异,庄重肃穆,但善心相同,德惠黎民。东西两壁陪衬着各路天神,做工之精,可与敦煌壁画媲美。是巧合,还是真龙下凡,龙王庙献瑞呈祥、赐福佑安、有求必应。许多虔诚者,纷至沓来,烧香礼拜,祈求所需并能心随所愿。还愿者络绎不绝,香火鼎盛。只可惜,不知因何缘故,庙宇在清朝某个时候被大火焚毁,后来同治年间又得到了重建。龙王庙一直延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七十年代,因故被拆。解放初期,龙王庙被用作村里的学校。边墙石的许多儿女们就是在这里度过了童年、少年时光,接受了启蒙教育,走向了更加广阔的远方。现在的龙王庙是改革开放以后,村民们自己筹集资金建起来的,规模不比从前,没有原来的那么宏伟、壮观,但有求必应未改,香火仍然鼎盛。看客如果有愿,不妨去看一看,试一试,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
古朴小村边墙石 俗雅静谧有故事

龙王庙一角

边墙石的先民,据说最早的都是来自少数民族,藏族居多。他们过着游牧、山坡种植的生活,居住零散。根据废墟遗迹,最近的都相隔几百米,废墟达十几处之多。后来的人们平田整地、建房筑圈的时候,挖出了许多陶、瓷器、铜钱等,有些酒器中还散发着酒味。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人全都消失了,他们到哪里去了呢?留下的只有:熊家槽子、党家坟沟、焦家大山、胡家寺坟这些今人所疑惑的地名。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张刘李陈、杨高火王、吴冯何袁、廖施贾等姓,没有一点熊党焦胡的影子。他们的消失像是一个谜,一个可能永远无法解开的谜。有人说是一场大的地震,葬送了他们的生命,但所发现的废墟中只有陶、瓷器、铜钱之类,很少有人体骨骼遗骸,死于地震的说法也就证据不足,难以置信。

生产队的时候,有一次打谷场中间塌陷,出现了一个地洞,胆大的人们结伴入内去探寻,发现有散落的铜钱、眼镜之类,还发现许多人体骨骼和火烧的痕迹。于是人们便有了第二种猜测:这些人被土匪赶入洞中,然后放火烧熏致死。据说,当时生活在边墙石的人口数量不少,让土匪赶进洞里放火烧死,难道没有一个幸存者?地洞长约千米,又这样神秘可怕,再也没有人进去过,后来洞被打碾的车轮填平了,这件事也就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。难道这真是那些先民的最终归宿吗?如果是,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?如果不是,这些遗骸又是什么人的呢?有多少灵魂被埋在了洞里?地洞的规模如此大,又是谁挖的?地洞是干什么用的呢?一连串的疑问也就成了谜中之谜。

古朴小村边墙石 俗雅静谧有故事

部分废墟遗迹

现在的村民们,大多是清末民初来到这里的,最早的也不过二百年。当时荆草茂盛,土地偏远且宁静,群山环抱,是放牧的理想场所。起先来到这里的是张、刘两家。他们以放牧为主,后来平整了比较肥沃的土地,铺砂压田,渐渐生活有了着落,就定居了下来。再后来,有投亲靠友的、躲避战乱的、结亲联姻的……人逐渐多了起来,最鼎盛时,达到三百多口。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,和睦相处,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,屋舍俨然,试比桃源,怡然自乐。在这里,他们迎来了解放,走过了集体化道路,经历了改革开放。现在大多数又离开了这里,有的返回原籍,有的去县城、省城打工,有的定居他乡,有的去了遥远的地方。他们从政、从教、从军;经商、创业、办企,各行各业,人才辈出。但不论到哪里,不论干什么,他们都仍就经常联系,互相嘘寒问暖、祝福祈安,乡音未改,乡愁永恒。

古朴的小山村,养育着淳厚的人们,留下了串串印迹和无尽的回忆。现在虽剩几户人家,但他们仍然过着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的生活。

晚霞笼罩着群山,田野洒满了余晖。夕阳西下,炊烟袅袅;田农归家,牛羊入圈。悠悠的岁月,伴随着村民们悠然而恬静的生活,憧憬着美好的未来,进入了希望的梦乡。

黄河奔涌东逝流,

天涯海角系源头。

遥寄明月照故里,

洒落清辉泄乡愁。

古朴小村边墙石 俗雅静谧有故事

“饮水思源”:用水源头

二0二四年四月于深圳,供图:陈斌。

标签
友情链接